第八十一章

+A -A

  悟武的情感一直在波动,觉慈见后对悟武摇了摇手,示意他不要再说了,觉尘开口道;“悟武,芸芸众生,本来苦难众多。若有佛心,则可度一切苦厄。”

  悟武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

  觉慈道;“观自在菩萨,生死是常态,不必过于执迷。”

  悟武道;“是,方丈。”

  觉慈接着道;“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归根属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空,心便得解脱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种执著,不被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而能解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出离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苦厄,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悟武仔细的听着觉慈所说。

  “悟武,我也就知道你为何要加入摘星楼,犯下杀人放火的罪行。你的苦厄来自于你的幼年,你怨恨乡亲们,所以你叛变自己的善心,将自己走上魔道,一心想要报复这些心中无同情之心的人。”

  悟武接着道;“对,我就是想将那些家中富裕却依旧逼迫穷人卖儿卖女的富人。我想将他们全杀光,这在我在房子附近埋下我母亲却被他们挖了出来,我找不到母亲的遗体后下的决定。在我舅舅家,我当成了家奴,日夜伺候着那个表哥表姐,吃的都是臊水,直到我能独立自生,我才离开了舅舅家,之后一直在江湖中游荡,直到我碰到摘星楼,从此在摘星楼中我就得心应手,学到武功,又学会江湖中行窃之事。”

  觉慈听后道;“阿门陀佛,摘星楼就是佛教,助长人心中的恶念。”

  悟武接着道;“直到我偷了一个富豪家,将他家满门杀死,但是最后见那母亲死命护住他的孩子,我犹豫了,但是旁边的人却趁我犹豫之际将他们母子杀死,我揪着那人怒道‘你难道没看见吗?’”

  觉慈道;“这就是你善心的启发,母亲救自己儿子的善举打动了你的心,你怀念自己的母亲,所以你也不想杀害他,在她的身上,你看到母亲的光环,从而想到自己母亲。”

  悟武点了点头;“嗯是的。”

  觉慈接着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都属色法,因为是有形色、质碍之物。‘受’即感受,是五个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识’即了别,是八识心王。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缘所生,也即各种条件和合而有,并无自性,所谓缘生性空,故曰‘五蕴皆空’。五蕴之性虽空,但体即真空,譬如波相虽幻,但体即是水,水与波是不一不异。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盘彼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体现前了”

  悟武道;“师伯,我明白了。不过我犯下这么多罪行,少林能收留我,我实在是很感动,此生不求成佛,只求能洗涮自己的罪过。”

  觉慈道;“阿门陀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既然放下了屠刀,那你就是佛了。”

  觉慈接着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简略之词,其内容即十二因缘,以前者为因,后者为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缘。‘无明’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行’是依烦恼所作的行业;这二者是过去因。‘识’是受胎的业识;‘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识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将出胎;‘触’是二、三岁时,不识苦乐,而能接触外境;‘受’是六、七岁时,能感受苦乐,这五者是现在果。‘爱’是十四、十五岁时,生起强盛爱欲;‘取’是到处求取;‘有’是有种种新业。这三者是现在因。‘生’是随业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这二者是未来果。所以这十二因缘,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总不离惑、业、苦三道。凡夫是顺生死流,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顺次相缘,以至老死,是流转门。缘觉从十二因缘悟道,知生死根本在无明,故首先灭去它。‘灭’就是尽的意思,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亦灭,便是还灭门。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了脱生死,而证辟支佛果。(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1]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说生死苦果,是由惑、业集合而生,所以说‘苦、集’;寂灭乐果,是由修道断惑所得,所以说‘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断‘集’,慕‘灭’便应修‘道’。小乘弟子闻佛声教,悟‘四谛’理,断见思惑(简单说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疑,叫见惑;贪、嗔、痴、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不生)。[1]

  今菩萨以般若观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实相中,不但凡夫所执之蕴、触、界,皆不可得,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声闻所观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萨六度万行,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的理体,亦皆说无,即都不可执著,都归于空。若执著有智有得,仍不离法执、法见,仍有挂碍而非究竟。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应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净心。总之,自凡夫以至菩萨,自五蕴以及智与得,都不可取著,因诸法本空,无所得故。这正说明,此经是大乘法门,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并破二乘法执之病,乃至无智亦无得。修行到这一境界,寂照现前,了知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盘可证,我法二空,一切无著,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无智亦无得’一句,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而按文势,作为空菩萨乘法,更觉圆融完备。

  ”

推荐阅读:我的手机连三界林海小说我的手机连三界林海修真世界我的极品女友醉仙葫叶秋思欧阳雪曾柔万道成神夜殇清姬炼剑逍遥派都市之无敌仙尊